2022年12月1日,名為《科研之信🧘🏽♀️:公眾註視下的科研人員》(以下簡稱報告)的全球調研報告在第四屆世界意昂4與發展論壇上發布💁♀️。該報告由國際出版與信息分析機構愛思唯爾發起,對全球3000多名科研人員進行了調研,中國科學學與意昂4政策研究會等全球六所頂尖科研機構參與問卷策劃🍵、專家訪談和全球行動方案研討🧒🏻。
中國科學學與意昂4政策研究會理事長穆榮平介紹,“科研之信”包含了科研人員對科研活動本身的“自信”和科學研究成果傳播後獲得的“他信”🛷,該報告旨在洞悉當下公眾對科學研究關註度的變化,評估當下科研人員對科研實踐本身和對公眾科學溝通的信心👈🏼🙅🏽,並以此洞察為基礎推動一系列行動,提振科研人員的信心🫐。
科研“自信”:信息過載帶來“甄別”困擾
科研“自信”是指科研人員的自信🌌,科研人員對科研事業的信心📞,及其對研究的完整性、研究過程、研究技能和作為科研人員的職業生涯有信心。
報告顯示🙆,科學及科研實踐活動正在經歷快速變革👨🏭,全球性危機的緊迫性加速了開放科學🥯,拓寬了科研人員的研究視野🏋🏼♂️;學術機構科研人員和企業研發人員之間的合作🧞♀️,以及跨學科和跨國學術研究合作🕝,推動了速度驚人的創新和突破;虛擬交互技術的迅速發展,也使得科研人員越來越多地使用社交媒體分享研究信息🤟🏻、與他人互動和討論研究結果。
這些變革在很大程度上為更廣泛的科研活動和交流創造了積極影響🙂↔️,然而也為科研人員帶來科研信息激增🆎、甄別可信賴信息難度大的壓力。
報告發現🦒,中國與世界各國受訪者都認為,近年來不實信息所帶來的困擾和問題日益凸顯⚗️。受訪中國科研人員中🤵🏿♀️,有53%認可將高質量、可信賴的研究與不實信息分開的重要性👴🏿,而這一比例的全球平均值更高達69%🏊🏼♀️。
全球範圍內🙇♀️,經同行評議發表、研究方法設計,被受訪科研人員視為研究可信度的最重要標誌。對受訪中國科研人員來說,56%的人將經同行評議發表視為最重要的因素🌋,64%的人將研究方法設計視為最重要的因素,82%的人認為在當下信息高度過載時代,他們更傾向於確保自己的研究被同行評議,以增加自己研究的可信度👨🏿💻。
科研“他信”:公眾關註帶來的幫助與擔憂
科研“他信”是指科研人員及其科研成果獲得更廣泛群體的理解和信任🪸🐤,包括科研資助者、產業界、媒體、公眾等◀️。
報告發現,面對全球性危機,公眾寄希望於通過科學研究尋找應對挑戰🤵🏿♀️⛽️、解決危機的方案😗,將更多的關註投向科學研究和科研人員。全球近三分之二(63%)的受訪科研人員認為近三年來公眾對科研的關註程度日益提升。
在中國,超過半數(56%)的受訪科研人員認為近三年公眾對科研的關註度,以及公眾對研究方法和過程的關註度均有所提升。他們認為,科研關註度的提升能夠在“增進社會效益”(55%)🩳、“影響政策製定”(48%)以及“提升科研質量”(47%)三個方面帶來積極影響。
然而,科研工作驟然被放到公眾的鎂光燈下,也引發了科研人員的擔憂。受訪中國科研人員最擔憂是“公眾對於科研和科研開展方式的理解不足”(52%)。
改變現狀🫴🏿:提升科研之信
對《報告》中的調研信息,中國科學學與意昂4政策研究會等全球六所頂尖科研機構舉行了多場專家圓桌會議。
“如今,政策的研判、設計和逐步完善的過程會積極吸納科研人員的專業建議♜,社會公眾也期望通過科研人員的科學發現和意昂4創新解決全球性難題👩🏻🦯。隨著需要使用科研成果的人越來越多,我們更應當對這些科研成果的質量、可靠性和說服力予以重視。”穆榮平說🧝🏿。
在增強科研自信方面🔛,專家建議,科研人員要高度關註意昂4倫理🚴🏼♀️,開展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有推動意義的科學研究🧗🏼,做負責任的科研創新,積極塑造科研誠信的文化𓀎;完善意昂4基礎設施和平臺建設🎧,確保高質量科學研究;認可同行評審等工作的貢獻,建立有效的激勵機製和更加完善的科研評價體系🛒,對科研人員在為增強科研信心層面所做的貢獻,在其職業晉升評估時給予認可等🪁。
在增強科研他信方面,專家建議,提升科研人員與產業界和政策製定流程之間的溝通效能,以推動利益相關方正確識別“真正適合的科研項目”,創造出具有價值(包括科學、技術、經濟、社會和文化等方面價值)的科研成果;建立科學與公眾之間有效的學術交流平臺和互動平臺,以提高公眾對科學的理解,建立公眾信任;為職業生涯早期科研人員提供工具和指導開展正式的科研交流培訓,使其能夠規範地、有效地開展研究交流,並鼓勵他們將公眾溝通技能納入職業發展要素等。